梁同书 (1723~1815),字元颖,曾于元人贯酸斋(云石)书中得“山舟”二字为号,世称山舟先生;晚年取般若心经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”之意,自署不翁;90岁后,又号新吾长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他是名臣梁诗正之子,乾隆十七年(1752)会试未第,高宗特赐与殿试,入翰林,官侍讲。同年,叔假梁启心病逝,梁同书服丧期满后,称病不出来做官。嘉庆十二年(1807)复出为官,不久以足疾告归。梁同书博学多闻,尤以书法驰誉,与梁(山献)有“南北二梁”之称,加上梁国治,并称“三梁”。梁同书继承家学,12岁即能作擘窠大字,有人求梁诗正书法,有时就是粱同书代笔。梁同书擅长行楷,最初学习颜、柳笔法,中年则用米芾之法,晚年人变化自然之境,负盛名60年而不衰。他喜用长锋软毫,蘸墨饱满,运笔快速,并认为锋长则灵,软毫则遒,墨饱则腴,笔快则意出。梁同书书风娴熟,字体俊迈洒脱,不假修饰而自有一种娟秀之态。他所书碑版遍及寰宇,求书者接踵而至,连日本、朝鲜等邻国,都很重视其墨迹。一般评论梁同书书法艺术者,总是特别强调他晚益变化,纯任自然,自立一家。在清代,能作大字的书法家寥寥可数,而梁同书却善此道。他写的大字堪称一绝,字写得愈大,结构愈严谨,魄力雄浑沉厚,神采奕奕。梁同书90岁以后,还能作蝇头小楷,为人书碑文墓志,终日无倦意。而且无论擘窠、蝇头,均笔法精到,毫无老态,人们将其与唐代欧阳询、明代文散明相比拟。他一生留下大量作品,刻帖则有《瓣香楼法帖》、《青霞馆梁帖》、顺罗庵法帖》等。梁同书于书法理论亦有一定造诣,他在《频罗庵论书》里还提出指力、腕力、藏锋、出锋等一系列书法创作中的要旨。梁同书精鉴赏,亦能画,但画名为书名所掩,著有《频罗庵论书》、《直语补证》、《频罗庵书画跋》、《频罗庵遗集》等书。